我们一生都缺失的能力,芬兰初中就开始教了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芬兰吧 Author 钱文丹
图源:纪录片《他乡的童年》芬兰篇
当我们谈论教育时,总会聚焦于如何教和孩子如何学,往往会忽略培养职业规划的能力。放眼当下,虽然职业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,但是落实到日常教育中却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本文作者以亲身近距离观察的芬兰课堂为切入点,详细叙述了芬兰如何让学生从初中开始就接受职业规划。
课堂上,学生不仅有机会亲身投入职业体验,还要学会如何将自身职业规划与家庭生活协调。芬兰已经在职业规划教育上有了多年的探索经历和成果,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。
作者:钱文丹
本文来源:公众号“芬兰吧“
ID:PedagogyFinland
文章选自«这就是芬兰教育»一书
今年四月份,我在芬兰初中听课,有门课叫职业规划教育,这门课竟然是芬兰学生的必修课。
我们成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职业的意义以及如何规划好自己的一生。没想到,芬兰孩子从初中开始就踏上了自我探索之路。这背后有哪些方法、课程、师资,我想对芬兰教育感兴趣的人,或是希望帮助孩子的家长或教师,一定也想弄个明白。
于是,在6月份的时候,我去东芬兰大学采访和拍摄了芬兰职业规划这一学科的学科带头人,便是下图这位女士。
那天她跟我说,她是社会平等的积极支持者,事实上她每天都在这么做。她的孩子就读的是村里的高中,她说没必要把孩子送去市中心就读,因为她相信芬兰教育资源的平等,无论在哪里,教育者都会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孩子的成长和幸福。
这也是芬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,在学校开设“职业规划”课程的原因。因为并非所有家庭都有学识、资源支持他们的孩子做职业选择和规划,这种来自家庭的不平等如何化解?
芬兰的做法是要靠学校和社会资源补足,所以芬兰学校为孩子开设这门课,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尽量机会平等,让他们有方法做自己和规划自己人生。
三十多年前,我们就推崇“教育要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、面向现代化”。一直以来,我对此深信不疑。今天,放眼全球范围在谈论教育创新的时候,也是在强调这样两点:
一是世界在不断变化,所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紧跟时代不断迭代;
二是未来世界所需要的能力已发生改变,逼着我们要为孩子重塑教育,赋予他们面向未来的能力。
但是,它不该仅限于此。“世界”还应指向我们的内心世界,我们是否有能力探索自我——了解自己、接纳自己、懂得规划自己人生的方式。这种“向内”不断自我探索的能力,一直被我们的教育体制所忽略。
我们的教育体系尚未摆脱18世纪的工业模式,即培养产业工人。产业工人最大的弊端,就是他们所有的能力都是“向外”探求,市场需要什么人才,我就学什么;什么产业在当下最有前途,我就学什么专业。忽略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想要什么、适合学什么和干什么,而这才是支撑我们终身学习的根本。
那么,怎样才能了解自我、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?现在教育界很流行的一种说法是,鼓励孩子做自己,可是孩子都不了解自己是谁,怎么做好自己。即使我们成人活了好几十年,大部分人可能从未去挖掘自己内心的“金山”。
很现实的一个事情是,同样是面对高考选专业,在中国,发愁的可不光是孩子自己,是全家三代人抱团惆怅。转眼再看芬兰,学生在高考选科之前,已经接受了六年的在校职业规划教育,他们更清楚自己的教育选择和职业方向是什么。
所以,我们在感慨国外孩子很小就独立、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,一定要认清这背后的机制——是这个国家的文化、教育为孩子提供了自我认识的指导工具。在芬兰,这个工具就是由学校提供的职业规划教育(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)。
一、职业规划教育的起点是自我认知
我开始接触芬兰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,是在我们于韦斯屈莱大学。芬兰只有两所大学培养针对中小学生的职业规划老师,而我所在的教育学院就是其中之一。经大学老师安排,我顺利到当地的Huhtasuo学校初中课堂听这门课怎么上。在这里,我结识了芬兰教育一线的职业规划老师Jyri Ylönen。
职业规划老师Jyri Ylönen
“Jyri,我知道芬兰自小学开始,每所学校就配有职业规划教师。小学就开始职业教育会不会太早?孩子会不会过早被社会化?”课还没开始,我跟Jyri在办公室先讨论起来。
Jyri说:“这个你不要担心。我们的职业规划教育可不只是职业知识、技能这么简单,我们会将自我认知、教育选择、职业认知和技能这三大方面统统融入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,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事。而我最看重的是孩子认识自我的能力,孩子能否跟自己对话,了解自己、接纳自己、发展自己,进而做出准确的职业规划。这个过程它有起点,且越早越好,但我要告诉你,它没有终点。”
这一点我非常认同,内在清醒的人,不管外在世界怎么变,他都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职业。
芬兰职业规划教育的六大维度
这条自我探索的道路,需要不断的追问和自省,而这个过程需要有人引领,需要指导工具。有一部分家庭,父母本身就是孩子一生的咨询师。
Jyri向我讲述了发生在芬兰家庭的真实情况:
四十多年前,我们的教育体制之所以要开设职业规划课,是因为孩子在家庭内接触的资源是不平等的。
那时我们就发现,出生在高等教育家庭或富裕家庭的孩子,他们的父母更懂得怎样启发孩子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,也更有资源支持孩子的教育选择和职业规划。
而底层工人阶级的孩子,相比而言,活得浑浑噩噩,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接触不到具有启发性的对话,甚至由于只接触到底层工种,很多孩子缺乏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能力,继而还是像父辈一样从事技术型工作。
当时整个芬兰教育界认识到,这不利于发挥每个孩子的真正潜能。
那这些没有家庭资源的孩子,怎么办?改革的措施是在中小学开设职业规划课,让那些没有父母帮助的孩子,可以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启发下,挖掘自我内心的宝藏,对未来发展做出合理规划。
这个过程也是有方法的。
一是分阶段性目标,循序渐进开展。
芬兰小学阶段重在培养教育兴趣、职业启蒙、做决定的能力;
中学开设职业和创业素养的必修课,重在自我认知、职业体验和未来职业规划。
到了高中,自由的选课制度则让大多数孩子已有自己心仪的专业发展方向。
二是抓住人生重大的转型期。
第一个转型期是小升初,这个时候很多芬兰孩子会选择符合自身特色的中学,比如爱音乐的孩子去音乐教育突出的学校,喜欢视觉艺术的孩子会选择艺术设计见长的学校。
第二个转型期是九年级初中毕业,因为接下来,他要考虑是进职业高中还是普通高中就读。与中国不同的是,这两种高中在芬兰有同等地位,每年几乎对半的学生分别进入这两种高中,之所以形成这个局面,最重要的,还是在于孩子本身适合做什么。
第三个转折点,就是高考后选专业,这基本决定了未来的就业方向。
接下来,我们就来看芬兰中学生的职业规划课到底怎么上。
二、芬兰初中生的职业规划课
为了弄清芬兰学校是如何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职业规划,我在Huhtasuo学校依次听了七八九年级的职业课。进阶式展开这门课的细节。
这90分钟的课堂,师生共同探索了三大领域:
第一步是职业信息检索。我坐在教室后面,看着教师在电子屏上跟学生共同阅读报纸上夏季短期工的招聘信息,他们一起挑选出哪些是适合14岁学生的工作,这些工作需要什么技能,有个学生对摘草莓工作感兴趣,师生当场模拟了电话面试。
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,教师让另外一个学生用ipad录下这个电话面试视频,给这个学生自己看,这样学生可以反复回看视频,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。哪里需要提升、哪里表现优秀,一目了然。如果日后真的接到这样一个电话面试,他一定胸有成。
紧接着,老师搜索出当地应用技术大学要在下个月组织职业发展介绍会。老师轻描淡写地说,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结伴去参加,转而重点介绍的是,她以前一个学生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,这个学生很想认识自己的学弟学妹们,如果到时有人代表这个班级去现场学习,回来跟大学分享自己的见闻,那简直太棒了。在这一“策略”下,学生很快自发组成了“代表团”。
第二步,要准确认识父母的职业和收入。这一步是实打实的谈论要交多少税、家庭收支和当下物价。这样职业就被放入家庭、社会的框架下来谈,从而让学生体会职业发展对家庭生活水平、对社会运行的作用。
第三步,通过规划夏季出国旅行来练习如何花钱。每个学生人手一个ipad,两人一组,一起为旅行做准备,这就是老师给出的所有指令了。接下来的一切考虑都由学生来做,于是我看到两两学生非常投入地在做这些规划:
1. 他们商量要去哪个国家、坐哪个航空路线去。
2. 在当地的生活消费:住什么宾馆、当地的交通费要多少钱、博物馆门票多少钱、到哪里买保险、要预备多少钱做为紧急资金等等。
3. 如何在当地租车、购物。
4. 是想跟朋友一起旅行,还是家庭出游。
5. 如果用旅行社服务,不同旅行社的价格差异和安排是什么。
如此“繁琐”的预算规划,一群七年级学生花了整整一个小时在做。我想这项技能,很多成人都不见得能独立完成,它太需要系统思维,当可支配的金额有限,如何最有性价比的策划一次旅行,考量的可不仅仅是消费观。
而这一步也是其他国家职业教育常常忽略的一步。我们总是强调职业发展本身,要努力工作,但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?芬兰职业规划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,是为了更好的生活。那如何更有效的花钱,也就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幸福感。
看着十四岁的少年们一点一滴在收集、整理信息,一次次作出自己的决定。我是真的感慨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技能:他们学会如何检索信息、数字化阅读;如何正确认识职业和金钱的关;如何系统安排自己的金钱才最有利于人生的可持续发展;如何在小组工作中协作、沟通和互动等等。
这一切仅仅是芬兰职业规划教育的第一阶段:课堂教学。它还有第二阶段——到真实的社会去实践。
三、职业规划教育最好的教室是职场
芬兰有一个教育项目,为六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提供职业教育。做法是圈出一个模拟城市让孩子在其中体验各种职业。当我走进Jyri课堂的时候,我问他你为什么没有采用这个项目的方案,他的回答超出我的预料,又在情理之中:“这个项目在芬兰已经过时了,我们不需要圈出一个虚拟的场景让孩子在里面假装工作,真实的职场是最好的教室。”
芬兰学生是如何迈进这间“大教室”?当然要循序渐进。
七年级学生有两天职业日。一天是在学校内充当不同的职员,可以进食堂厨房当一天的厨师助理,或是清洁工、或是服务员。也可以在学校卖食物、卖书卖杂志。
Jyri告诉我,他的学生选择在家长会这一天卖甜点和咖啡,食物是学生自己在厨房教室做的蛋糕,他们现场帮家长冲泡咖啡和茶。当天每个学生竟然平均有20欧的收入。
另外一天是到家长的单位,工作一天。这对学生来说太有意义了,只有深受才能更深入地感同父母的工作日常。不过Jyri向我补充,这件事更大的意义,在于提高学生对个人家庭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率。
这两天的职业日,在芬兰学校并没有被特殊对待,学生的上下班时间要跟上学、放学时间一致,每天还是8、9点开始,下午3点结束。这样的安排,正也说明了,这样的职业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。
到八九年级,两天的职业体验日变成了一周的职场工作。我听课当天,正值学生为下周的职场工作做前期准备——
所有学生已经自己联络好要去工作的地点,这些工作真的是散落在城市的各行各业:有学生去游乐场、有学生去餐馆、有学生去超市、有学生去医院、有学生去咖啡店、有学生去博物馆、有学生去市图书馆。所有工作地点的选择,都是学生本人去现场问询对方是否愿意接收,可能会被拒绝,而且没有工资。但学校会提供交通补助,用人单位按自己的意愿,决定要不要提供午餐。
正式上班后,学生需要在自己的手册上写工作日记。职业规划老师会到访学生所在的单位,参观他的工作表现,并与他的老板或同事交流他的工作情况。教师收集这些反馈,为下一步评估学生做参考。当然,评估的目的还是为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有清晰的认识。
待一周工作结束,全班同学还有一次集体交流、谈论课,一起反思这一周的收获和不足、喜悦和痛苦之处。Jyri告诉我,这个阶段也是一对一咨询最多的时期,很多学生带着感触、问题来找他。
讲到这里,我做个总结,芬兰初中生的职业规划教育,主要是以下四方面的内容:
1. 7-9年级有一周2.5小时的课程。课程分自我认知、教育选择和职业认知和技能三大模块。
2. “试水”开展两天职业日。先在学校,后去家长单位。
3. 去真实的职场工作一周,在实践中理解职业在职场如何运作,积累第一手见解和经验,以拓宽年轻人的职业感知和理解。
4. 个性化咨询时间,学生和职业规划老师一对一交流。这个阶段教师的角色是职业咨询师,为学生提供有关职业决策的具体建议。
中国人常说高考是孩子人生最重大的转折点,但在芬兰人眼中,这个人生转折点来得更早——初中毕业。
原因很简单,因为在这个节点,孩子要选择自己是读职业高中还是普通高中,而这基本在影响孩子高考选专业和未来职业方向。职高有大量的职业教育课程和实践,这不必说。难得的是,进入普通高中的芬兰孩子,同样有职业素养必修课,而且3年内要完成一门专业方向课。
最有意思的是,尽管芬兰学校已经提供了很充足的职业规划教育,可还是有一些学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、很难做出教育道路的选择。面对这群学生怎么办?催促他们快速做出潦草决定,进入高中吗?这不符合芬兰文化对个体的尊重;家长帮他们做决定?也不行,芬兰是一个提倡平等和自主的社会。
芬兰教育者想出的办法是——在教育体制中增加十年级。九年级上完再来一年,给处在转折期的孩子更多时间做教育选择、规划人生。这在芬兰完全合理合法,从中你可以看出芬兰教育体制的弹性、耐性和人性化。
有灵活的教育体制,有好的理念和课程,有社会企业力量的支持。大环境很好,那往“小”里看,职业规划教育的师资从哪来。
四、芬兰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
芬兰是在1970年代,把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程,成为必修课。但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师资问题,于是采用这样的办法——学校内的职业规划课,暂由就业服务中心的职业规划师提供。
给职场员工提供职业规划的教练,来给学生上职业教育。这能行吗?
先来看看他们的资质。在芬兰,职业咨询服务属于政府职能的一部分,为公民提供免费服务。要成为职业咨询师必须具有心理学硕士背景。更逆天的是,迄今为止,芬兰没有“私人”职业咨询师,也就是说,没有人需要自掏腰包买职业教练的服务,所有社会工作人员有任何职业困惑,都可以向政府求助。
这些职业咨询师有学识有经验,但缺少教学法。所以与此同时,芬兰大学的师范系开设职业规划教师学位,这一学位是教育学、心理学、社会学的融合训练,所有这门专业的老师必须修完5年的本硕连读课程,即师范生必须获得硕士学位才有资格进入中小学工作。大学师范系培养职业规划教师的益处,在于既保证各地学校有专业的师资,又提供科研支持,确保职业教育沿着一条正确的方向前行。
从政府职能的一部分、到学校职业规划教育、再到大学培养师资,这就是芬兰职业教育的三股力量。不管你是在校学生还是职场员工,可以说,从小到大,都有职业教练陪伴你了解自我、找准自己精准的社会定位。这一机制陪伴了芬兰人50年来的成长。
进入二十一世纪后,芬兰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再次更新,把创业精神纳入其中,这也成为国家课程大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最高要求之一。学校里的创业素养课,可不是在那教你做生意的技巧,它最看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。
芬兰国家课程大纲提出的七大横贯能力
如何达成这一目标?有路径。
首先是发现和培养创业兴趣。老师会介绍创业人才所具备的一些性格,包括对新事物的开放性、性格外向性以及社会责任感。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,所以老师也会直言不讳告诉学生,顺从、过分保守、神经过敏的人不适合创业。这样的剖析,让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再去想职业发展的可能性。
其次,是培养学生具备企业家的敏锐。一旦学生对创业产生兴趣,老师便会培养学生从生活当中发现商机,并带领学生评估风险和机会的可能性。
最后,是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创业,去小范围试验。
五、中国学生职业教育的现状
中国学生的职业教育现状又如何?有权威数据。
2012年,上海初中生第一次参加PISA测试,一举夺魁,上海学生在科学、数学、阅读领域的成绩让世界称赞。但当年有22个国家自愿参加了PISA的另一项测试——15岁学生的职业素养测试,这其中就包括芬兰和中国(上海、香港、澳门)。
PISA的职业素养测试测了学生:
1. 参加了哪些职业教育的活动;
2. 获得了哪些职业素养;
3. 哪些职业素养是在学校学到的;
4. 哪些职业素养是在校外获得及渠道。
结果如何?我们大学职业规划教师专业的学科带头人RaimoVuorinen教授,做了全球中学生的职业素养研究。先看他的研究结果:
第一,丹麦和芬兰对初中生的职业教育活动最多,而中国上海、香港的职业教育活动全球最少,依次倒数。
第二,芬兰初中生的职业素养在22个国家中最高,中国孩子的职业素养再次倒数。
第三,上海初中生已经少的可怜的职业教育,大多还要靠在校外接触,这对家庭经济背景的要求很高;芬兰学生的职业教育则主要靠学校完成,是义务教育,对所有人机会公平。
职业教育活动少、学生素养不足,且要靠校外接触。这就是我国中学生职业教育的现状。
要不要改变?有一位教育专家说:“职业启蒙教育这件事,对中国学生来说,只能当一种生活体验,没必要让学生真的去赚钱。”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,大多数人其实都这样想。
源头在哪?在于我们对职业规划教育的定义太狭隘。
一谈到职业,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工作技能,这就丢失了最核心的东西——自我认知。孩子接触职业的过程,不仅是了解自我的过程,同时也在探索自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,从而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。
第二个我们丢失的东西是——职业发展是终身课题。从小学习做决定、到初中做教育选择,再到高中、大学选专业方向以及走入职场、职业发展等,这些重大的人生转折点,构成我们的一生。让孩子有能力自己做决策,就是在给他最好的人生。
西学东用,希望站在芬兰职业规划教育的肩膀上,我们能重新定义对孩子的职业教育,为孩子打开“向内”探求之门,让他真正有自信、有方法做自己。有一天,他一定会在茫茫世间,找到他真心热爱的职业,这职业不仅对家庭、对社会有益,也让他看见自己内心的光。
精彩回顾
“躺平”蔓延的今天, 无意义正替代压力, 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最大问题
所以“杀死培训机构”, 到底能不能实现教育公平?
暑期片单 | 九部评分超9.0纪录片, 叫板BBC, 带孩子看遍世界最美的地方(附链接)
长按复制ID添加好友, 加入英国、美国、海外高中等留学资讯分享群:
guanjia333